由“救火式”向“预防式”转变,探寻一汽-大众质保体系密码

领先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汽-大众在存量市场中占据更多主动权的一大“利器”。

今年上半年,一汽-大众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仍以863,117辆的销量成绩拿下国内车市的半程销量冠军,并且成为上半年国内唯一一家销量突破80万辆的车企。在取得骄人成绩背后,除了优秀的产品力表现,更离不开一汽-大众对于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

为了探寻一汽-大众质保体系密码,8月底“2022众志同行”媒体采访团走访了一汽-大众质量保证。走访过程中,一汽-大众测量间里悬挂的“细分市场最优的产品质量,汽车行业最优的质量体系”的标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一汽-大众的组织架构中,质保部门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一汽-大众质保总监张博介绍到:“质量保证隶属于一汽-大众的经营管理委员会下,由总经理直接管辖,这也直接体现了一汽-大众对质量的重视。在一汽-大众人心中,质量是我们的生命。总经理直管可以避免因追求利润和效率而轻视质量。”

目前,一汽-大众布局五大基地(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质保人才队伍,工程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超过63%,很多人在质量领域深耕多年。这样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整个质保体系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组织管理和高水平的人才结构之外,领先行业的质量管理理念更是整套质保体系的灵魂所在。

汽车产业是工业生产里涉及链条最长、生产环节最为复杂的领域之一。主机厂需要在设计研发、装配制造、售后服务中,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每台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精密机器,能够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良好运转。

当前行业内质量管理水准参差不齐,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管理方式,仍是目前行业主流。由于汽车产品涉及上下游多重环节,因此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后,漫长的追本溯源过程导致问题解决效率低下。

一汽-大众作为国内汽车市场的头部企业,在31年来的研发、制造、售后服务中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用户导向的预防式质量管理体系”。

在该体系下,一汽-大众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快速消除用户抱怨,对失效模式进行萃取,形成用户导向的关键特性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前快速传递,在全链路中开发并制定产品拦截和过程控制方案,在售后、制造、供应商、研发端贯彻落实,预防问题再发生。

作为最贴近用户的一环,售后端对于企业了解产品质量问题、解决用户抱怨尤为重要。因此,一汽-大众在售后建立端到端系统,传递用户抱怨并快速准确分析数据,以实现问题的精准识别。在确认问题后,一汽-大众建立售后同步工作团队,对集中性问题通过大、小专项攻关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优化。最后总结经验,通过贯穿整个流程的数字化系统实施预防。

在制造端,一汽-大众一方面强化过程质量管理,基于售后端识别的关键特性参数,对生产过程开展工位绿化,并运用数字化、新技术等手段进行过程质量自动监控;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用户视角的质量检查与控制,充分识别客户的使用工况,提前在厂内进行布控拦截,实现质量问题的“不制造”与“不流出”。

近来,用户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特性开展质量评价,一汽-大众早已制定了科学的管控方案。一汽-大众从车内气味与VOC两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整车、零件、原材料等进行多方面、长时间的严苛测试,力图达到最优的质量。

目前,一汽-大众气味检测团队里有33位专职“金鼻子”成员,兼职气味工作人员则达到百余人。一汽-大众执行的气味质量管控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例如,国家标准要求的车内测试温度为40-45摄氏度,而一汽-大众的标准则要达到60摄氏度。

在供应商端,一方面提升供应商批量检验能力,开展供应商批量检验项目核查,防止质量问题流出,实现质量问题的有效拦截。另一方面持续提升供应商过程管控能力,重心由“产品质量”向“过程质量”转变,通过供应商“三化”(关键特性识别-绿化;控制要素锁定-固化;数字化手段管控-变化),实现对供应商生产过程变化点的有效管理。

在研发端,首先是强化特征目录和质量要求的输入,开展设计方案以及试制样件、样车的质量评价,实现设计问题的有效预防。其次,进一步加强项目阶段零件的认可管理,比如全面梳理对供应商的质量要求并跟进落实,在新项目中开发并推行“产品”和“过程”双认可业务流程等,提升项目阶段的零件认可质量。

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做出响应并追本溯源,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是一汽-大众在“用户导向的预防式质量管理体系”中,综合利用数字化系统后,对整个质量管理模式改善的具体表现。

据悉,目前一汽-大众IT系统对质保业务的覆盖度已经超过了76%,在研发、供应商、生产和售后领域中均有IT系统的支撑。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一汽-大众质保部门的许多业务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为了确保 “五大基地”质量检查数据共享,一汽-大众建立了产品审核系统,保证每项检查环节数据统一汇入“数据湖”。

得益于数字化转型,一汽-大众的质量管理由原来事后救火式的管理,转为现在 事前预防式管理,从管结果变为管过程。在数字化的配合下,主机厂端或者供应商端的某个生产环节中,如果出现质量数据异常,即可在短时间内将问题数据发送至一汽-大众质量管理后台,分秒之间问题毕现,无论是对供应商还是一汽-大众来说,都能极大的提高解决问题效率。

“细分市场最优的产品质量,汽车行业最优的质量体系”,这是一汽-大众对于质量管理的不懈追求,而在这条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之路上,一汽-大众已经收获了行业和消费者的认可。去年11月,一汽-大众成为首家获得了“全国市场质量信用AAA用户满意标杆企业”荣誉的汽车企业,旗下的多款车型也在多项新车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中获得高度评价。

经过31年的砥砺奋斗,从一个品牌到奥迪、大众、捷达三大品牌,从1款车型到 30余款车型;从东北长春一隅到全国五大基地,一汽-大众已经成长为中国汽车市场中的参天大树。

我们相信,在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支撑下,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一汽-大众,也将基于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对大数据的优化利用,持续为中国汽车市场提供更具价值的高质量产品。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