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风雨同舟,探寻一汽-大众供应链的背后故事

30年前,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得并不顺利,技术的匮乏,材料的稀缺让汽车产业发展步履维艰。然而,直到合资公司的诞生却逆转了这种颓势,一汽-大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随着其30年的发展,无论是产品制造,产品口碑,还是零部件供应商体系打造等方面都给予了中国汽车工业极大的惊喜。

10月26日,笔者跟随一汽-大众探源之旅团队走进宝钢,通过参观,与宝钢首席工程师、一汽-大众采购总监以及资深媒体人深入交流,管中窥豹,了解了些许30年来一汽-大众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历程。

 

一汽-大众30年发展印象

作为媒体人,笔者对于一汽-大众的了解来自于媒体的报道以及周围人对其大众、奥迪以及捷达产品的评价。以此探源之旅,更让笔者对一汽-大众直观了解的是,带队老师以及媒体同行的介绍。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从一座工厂边建设边生产,发展到目前拥有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华南佛山、华东青岛以及华北天津五大基地,并且构建出涵盖采购、研发、生产、营销等在内的八大完善体系;从最初的1个品牌1款产品,到现在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余款车型;从年产不足万辆,到现在最高日产量破万辆,成为国内乘用车市场用时最短实现年产销突破200万辆的企业。累计收获超过2200万用户的信赖,累计上缴税金超过5600亿元,带动产业上下游近50万个工作岗位。尤其在2020年疫情的情况下,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产销量双双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其中,一汽-大众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应商体系的成长,约22000家一级、二级供应商为一汽-大众服务。一汽-大众实施了供应商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对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成本控制体系、产品开发与项目管理体系等进行联合评审,促进供应商主要业务能力全面均衡发展。

 

一汽-大众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发展

在采访中了解到,宝钢的建设是中国改开后投资最大的一个工业项目,兴建于1978年,一期工程就投资了一百多个亿,全套引进了当时新日铁的技术和管理,成为当时最现代化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然而宝钢的进步和一汽-大众无疑是分不开,也是相辅相成的,宝钢的汽车板技术总工程师鲍平总表示:“正因为一汽大众的严格,才让宝钢对汽车板材的认知达到了国内顶尖,而宝钢的发展,也是跟随一汽大众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相辅相成,有了宝钢汽车钢板坚强的支持,一汽-大众才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的品牌,有了一汽-大众这么大的需求,才能带领宝钢变成世界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 就在宝钢二期全力建设汽车板材生产基地的几乎同时,一汽-大众正在积极推动国产化,不过环境并不友好,当时国产零部件体系孱弱,包括车身钢材在内的多数零部件及原材料依靠进口。一汽-大众期望实现国产替代,一方面是响应政策号召,提升国产化率;更重要的是,一汽-大众中方股东其实也渴望建立一套基于国内的配套体系,扶持自主汽车产业发展,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保证一汽-大众的持续发展。

宝钢汽车板技术总工程师鲍平

 

不得不说,在一汽-大众的助推和宝钢的努力下,近30年来宝钢的发展规模已经开始向世界巅峰进军。鲍平表示:“目前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板材供应商,而未来,我们更要做成世界上最强的汽车板材供应商!这么多年走下来,我们和一汽-大众就像灵魂伴侣一样,致力于携手把中国汽车制造变成世界最强的,毕竟世界制造看中国,中国制造看汽车!”

针对于宝钢这么多年的钢材技术发展而言,鲍平则认为只有靠自己双手实践、研究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有一部分技术可以从外方手里拿到,但真正的核心技术(例如超高强度钢),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开发,自强不息最为重要。

在最后,鲍平也对一汽-大众多年来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贡献表示了感谢:“一汽-大众让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让性价比更好的车型进入了千家万户,但是在过程里面不仅仅是宝钢自身在发展,中国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和特别是在先进制造,先进零件制造,安全制造方面的这个供应链的水平,也随着一汽-大众的这种推动和进步,一步一步的在往前走。”

 

创新产业链,实现互惠共赢

30年的时间,一汽-大众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快速发展。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汽车市场剧变,这对汽车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诸如材料成本优化、供应商问题频发、原材料短缺、系统支持、大数据分析不足等问题。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总表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是保障主机厂产量、销量稳定增长的基石。“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让一汽-大众更加坚定地进行全价值链管理,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深入,一汽-大众实际管理的供应商数量与日俱增,如果算上国内外的二级配套供应商,管理数量已超过2万2千个之多。”

不言而喻,如此大的管理数量,对于任何一个主机厂来说,都是一件焦头烂额的事情,但一汽-大众的做法是:不放弃任何一个环节,不出现任何一个瑕疵,要让消费者开上真正安心、放心的好车。这种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确实值得很多自主品牌的学习,“可靠”二字对于一汽-大众而言并不是嘴上说说,为了这两个字不知道一汽-大众为其付出了多少人力和心血。

在张明的言语中还得知,目前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也很多,唯有建立强强联合的产业生态联盟,主机厂和供应商才能走出各自的独木桥,拧到一起、一同发力,实现共赢。

一汽-大众采购总监 张明

 

张明还表示:“我们今年推行的“大采购”理念,和一直坚持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管理思路,就是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上获取信息、挖掘机遇、整合资源、管控平衡。

采购致力于实现供应链体系的战略型合作,这需要结合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更深入的排查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立战略供应商合作模型。自年初以来,一汽-大众结合行业、技术、生产、成本、风险等特征,将材料组进行规划分类。在此基础上,在不同材料组内,从能力水平、绩效评价、依存度、合作意愿等维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供应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实现择优劣汰、动态管理。

在供应商充分展示与一汽-大众合作的优先级、充分共享技术信息、充分共享开发资源的情况下,一汽-大众也将同步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例如,在项目开发阶段,支持供应商提前介入开发、提前启动商务谈判甚至是促进等效认可等等。通过材料组战略和供应商战略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优质的战略供应商队伍,一方面促进供应链有效的动态循环,一方面促进供应链的多元化协同发展。

在供应商之间实现数字化系统贯穿,一汽-大众将着力与供应商一起在生产物流领域提升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交互系统。未来设想通过系统穿透,实现与供应商运营系统的数据对接,这样可以实时掌握供应商端的采购、生产、库存和物流等状态,足不出户也能实现对供应商的全方位深度管理。”

 

写在最后:

其实这一路我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但无法一一记录。但给人最深的触动是,不管是过去一汽-大众为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做出的贡献,还是现在对供应商体系数字化的转型,抑或是未来“全价值链”的管理思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中国消费者开上世界最放心、最靠谱的车。哪怕是现在遇到了“芯片危机”的大问题,只要一汽-大众不忘初心,相信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