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沙浪淘尽 积粟候新春——记2019年一汽-大众“探源之旅”

2019-11-15 10:48:58 探源之旅 0 FavoriteLoading收藏

看着书桌下扫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不由感慨它肥硕的身形仿佛出现在《星球大战》里的BB-8(笔者注:星球大战电影修飞机的小机器人)。在技术愈发快速迭代的当下,变革不再像工业革命那般翻天覆地,却潜移默化地触及生活中方方面面,只有在不经意间才发现习惯早已改变。汽车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集大成者,更是实时跟进消费者需求,积极拥抱技术变革。

最初,汽车只是作为A到B点的交通工具,更高的材料强度、更细的机械精度以及更舒适的内装不外乎加强其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在汽车大规模走进家庭多年以后,消费者不再单纯关注安全性、耐用性、经济性,而是希望在枯燥的通勤中享受更多便捷和舒适。从简化操作的自动挡、提供更好防护的安全气囊到如今的电能驱动、车联网、自动驾驶辅助,更便捷高效的技术推陈出新,变革的时间跨度大大缩短,即使许多坚持传统的消费者在体验过新技术后也终究逃不过“真香”定律。汽车正在应用的新技术会为消费者带来哪些便利?新技术是否安全可靠?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汽车厂商如何应对变化,带来更好产品?通过走访四家在各自专业领域与整车厂通力为消费者呈现更多技术体验的一汽-大众供应商,为解答上述好奇提供了参考。

随着5G时代到来,许多汽车厂商和供应商从中看到了更多应用场景,继而积极布局车辆“三化”发展,即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据一汽-大众采购部总监张明介绍,秉承一汽集团战略布局,一汽-大众在这些领域早已进行部署。通过对诸如网联等新业务设立专门的采购体系、机构、人员,除扩展与原有供应商业务合作外,仅去年就新组建22个材料组,引入66家新供应商,积极发展新业务、探索新商业模式。未来,车辆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打通软硬件的集成系统,实现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力驱动、智能交通等诸多实用功能。

积跬步以致千里,在如今各种新技术概念瓜熟蒂落前,汽车信息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据中国联通控股子公司联通智网介绍,联通集团与一汽-大众的合作早在1991年就已开展,联通智网独立运营后,双方在2015年更是创造了中国首个依托3G技术的合资品牌的车联网项目。通过与一汽-大众深入合作,双方从需求整理到方案实施,共同攻克了行业里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全国车联网业务合作的标杆。迄今为止,在汽车行业深耕10年的联通智网公司已与80家车厂展开合作,服务超1300万通信接入用户,并为360万客户提供包括新闻、天气、音乐和车辆管理控制、辅助驾驶等相关服务,其在通信领域面向车联网的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方案在全球范围内也属领先位置。

未来,依托联通智网平台搭建的深化和外部生态服务商的增加,以及5G低时延和可靠的数据连接特性,车联网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成果和便利服务,例如依靠大量算力的自动驾驶功能,现阶段研发测试需要在车辆内部额外配置大量处理器,不具备量产可能,而通过5G技术,则可将采集的实时视频上传云平台运算处理后回传车辆,大大简化了终端设备需求。

针对市场关注的接入安全问题,联通智网表示,通过完备的流量管理和控制,联通智网可以通过网络层分隔的虚拟网关(VPN)实现近乎于物理隔绝的效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车联系统拥有多张SIM卡,每张卡有不同的IP地址接入不同平台(可以是联网的也可以是后端专网平台),因此即使黑客攻入接通因特网的网卡也无法侵入完全分开的汽车控制系统,从而保证了车辆的接入安全。此外,对于不同业务的时延质量要求,通过切片网络等手段,最优先保障诸如自动驾驶等对网络时延要求高的业务单元,实现核心功能网络稳定。

汽车“三化”是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车辆智能化发展,其中智能驾驶便是很好的体现。随着传感器精度提高、深度学习算法优化、人机交互手段增加,80年代风靡全球的电视剧《霹雳游侠》场景已不再遥不可及。自2001年德赛西威开始为一汽-大众提供服务,至今一汽-大众仍为其第一大客户,有着多年默契的双方已在信息娱乐系统、中央控制器、显示模组块、智能驾驶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通过走访德赛西威了解到,车辆的实时感知能力今非昔比,借助于视觉、毫米波、超声波、激光雷达、智能天线等多种感知渠道和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技术,车辆可获得全天候超视距感知能力,为自动驾驶安全性提供了充分保障,在此基础上配合多方式组合定位技术和智能路线规划算法确保了自动驾驶的准确高效。此外,通过采集车辆各类信源数据,运用德赛西威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析模型,可以实时追踪车辆及零部件运行状态,提升用户用车安全保障。

除了辅助驾驶等各类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车辆的驱动方式也正在改变。截止今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达70%左右,能源保障压力日趋增大,亟待调整能源结构。因此,我国着力推进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建设,坚持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的指导方针。结合数据显示,在全国发电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火电发电量占比逐年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加,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用电来源持续优化,电动车产业将得到更良性发展。

一汽-大众积极响应绿色发展需求,发力布局电动车制造,接连发布了宝来·纯电和高尔夫·纯电车型,并将基于全新电动平台MEB开发更多车型。由于新的驱动方式采用大量新部件和技术,一汽-大众研发测试流程为此做出大量调整,也对供应商提出了严苛的安全测试标准。好在一汽-大众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供应商伙伴,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多年的合作经验,双方已充分形成默契,面对新技术要求能够迅速应对。“可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与汽车厂家长久合作形成的默契,”均胜电子如是说。现已成为汽车行业龙头上市企业的均胜电子首单业务就是为一汽-大众提供系统集成产品,正是伴随着一汽-大众一步步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汽车电子系统、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均胜电子现在拥有世界一流的电池管理系统、48伏技术、功率电子、无线充电技术,为包括大众、保时捷、宝马等多家国际巨头提供新能源技术服务,其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各家厂商的新能源业务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些舆论认为传统汽车厂商应对驱动方式变革不及新兴车企,其实,传统企业一贯关注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由燃油转型电力驱动对于技术上是革新,但背后的开发逻辑是一脉相承的。传统车企因其完善的车辆开发流程以及日积月累的产品质量管理经验,能够更了解车型研发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问题点,也因此更能保障车辆设计和定型生产的产品质量。通过走访宁德时代这一新能源行业锂电池世界级龙头企业了解到,早在宁德时代成立之初,一汽-大众即已与其展开了电驱技术合作并引入严格的质量标准。可以说,正是和顶级整车企业的合作,帮助宁德时代短时间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产品研发制造流程。随着新能源尤其是动力电池发展进入快车道,无论从电池的里程、能量密度、泡水和低温安全性,宁德时代已拥有充分的技术储备并实现了闭环供应链体系,在性能、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得到较好的平衡,技术实力和研发投入更是位列电池技术行业首位。

纵观一汽-大众三十余年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汽车行业接轨国际的缩影,更是通过体系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本土供应商,从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优化多维度帮助合作伙伴成长。如今,这些供应商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自主研发的许多技术世界领先。同时,一汽-大众通过举荐优秀供应商给海外关联企业,介绍参加国际展会机会,积极助力合作伙伴走向海外。作为中国汽车行业龙头厂商,一汽-大众与供应商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堪称典范。一汽-大众对本土供应商“扶上马,送一程”的帮助,如今也得到了丰厚的回馈。随着供应商伙伴技术储备的枝繁叶茂,双方在新车型研发上实现了双向合作,一汽-大众设定产品定位与技术方向,供应商结合对细分行业的见解向一汽-大众反馈更多市场需求动向并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快速研发出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

编后语:

新技术的出现总是伴随争议,这既是消费者对现有产品使用惯性使然,也是技术需要时间逐步优化完善所致。例如早期的车载系统菜单层级多、屏幕显示效果差,车主需要参透厚本说明书才能实现许多基础功能。另外,早期的导航系统地图更新慢、定位不准、路线规划单一等等一系列缺点广受诟病,车主宁愿购买专用的导航终端,其后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车机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简单—车机系统操作繁琐、功能少且易被替代。随着集成系统与配套子系统机能的进步,如今车机在操作便利性大幅改善。相较于智能手机动辄1年甚至以月计的迭代速度,车辆的更换频率要低得多且着重考虑系统安全性。然而车机系统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因其可以配置性能更强的硬件设备提升算力,将车辆各系统打造为一个整体,在维持消费者对电子系统现有操作习惯的前提下,提供针对性的场景应用服务,并提高系统后期的可拓展性。

虽然现阶段汽车行业进入调整期,销售量下滑以及政策补贴退坡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不成熟技术,对车企成本控制、技术动向把握、产品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应该看到,机遇伴随挑战,正是市场竞争加剧将迫使车企与供应商通力研发有竞争力的车型,应用切实需要的新技术,出清对市场和消费者不负责任的企业。

此次走访交流也对新技术在现实中应用有了更多切实体会,对未来的用车生活有了更多畅想。车辆可实现的功能场景更加丰富,智能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高效。在不远的将来,某天清晨,车辆自主无线充电,预先检查好车况,分析气候数据自动设定好舒适的温度,运用代客泊车功能自动行驶到指定上车点,播放车主爱听的歌曲或节目,根据车主的行程设定好目的地。即使应用了L3自动驾驶技术,路况的糟心就已不再需要耗费过多精力,车主可以在通勤过程中适度放松,回复短信或开个视频会?悉听尊便。而且这些场景在未来几年就会变成常态。短短十几年,通信技术从“移动梦网”到随时随地看视频,芯片的密集度从微米到纳米,信息技术产品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科技进步神速,同行专家不免感叹,未来车辆的概念会愈发模糊,甚至变成低空域自动驾驶的飞行器实现真正的立体交通也未尝不可,而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张杰夫)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