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位于天津的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走到位于天津宁河区的工厂门口,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Jochem Heizmann)也感到一些惊讶,在已经一汽-大众已经布局完成的五大基地(长春、成都、青岛、佛山、天津)中,天津工厂的大门显得很有气势,隐含着一汽-大众五大基地全面完成收官之作!。
“气势不是来源于单纯的尺寸,而是对各项元素的综合与集成。”谈及这件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宋志勇还是难掩兴奋。天津工厂的正门一旁,就是VIP与员工通廊,再加上背后的培训中心,形式更为规整、大气,同时“人车分流”的理念也保证了物流的通常与员工的安全。
不过,令海兹曼赞叹的,绝不止正门这么简单。
一汽-大众天津工厂所在的区域,以往是一篇荒芜的洼地,为了解决洼地淤泥松软的问题,工厂在建设过程中,总计向下打了12万6千根桩,其连起来的总长度超过了2000公里。无论是从工程建设上,还是对当地风貌的改变上,都令人赞叹。
更为难得是,从项目开始施工,到产品完成SOP,用时只有23个月。
“这个速度超过了以往经验积累的认知。”宋志勇坦言,在确立这个目标的时候,整个团队都背负着不小的压力,甚至也有过对自己的怀疑,“但是凭借对流程的优化调整,各部门间默契地配合,我们还是如期完成了建设。”
这自然也是让中德双方股东倍感欣喜的成就。
之所以对新工厂的建设进度要求如此紧迫,主要还是处在发展快车道上的一汽-大众,对产能有着极大的渴求,尤其是SUV的产能。
SUV攻势
自SUV这一品类在中国汽车市场兴起,对于一汽-大众来说,SUV就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有奥迪品牌的Q5与Q3两款热门产品“压阵”,但这两款产品毕竟主打的是高级别的豪华市场,在合资品牌最主力的SUV层级,一汽-大众一直处在空白状态。
近两年时间,笔者曾多次与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修惠有过交流。他将没有SUV产品的日子称为“一段不平凡的困难时期”。身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领军企业,一汽-大众却只能通过深挖现有市场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
根据董修惠的介绍,一汽-大众近年的市场覆盖度每况愈下,平均每年下降3%至5%,眼下依靠旗下轿车产品,市场覆盖度仅为39%。“换句话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一汽-大众只能参与39%的竞争。”
这种不利的局面,直到A级SUV探歌T-Roc的诞生,才终于有所改变。7月30日,由佛山工厂生产的探歌T-Roc正式上市,在8月上市首月售出3063辆。
不过,对于一汽-大众来说,定位偏低的探歌仅仅算是“前菜”,后续在A+级SUV上的持续发力,才将会真正为一汽-大众提供持续的驱动力。
按照规划,天津工厂将主要生产A+SUV,按照宋志勇的说法,在现有市场发展形势下,中高级SUV会是增长的主要区间,天津工厂就将承担为一汽-大众“输送弹药”的使命。
蓄势待发
当前,天津工厂已经开始生产两款SUV产品,一款是大众品牌的A+级SUV,其英文名字定位TAYRON,中文名字尚未公布;另一款是奥迪品牌的全新一代Q3。
“这两款产品,我们预计都会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宋志勇表示,两款新车都是基于大众集团旗下的MQB平台打造,模块化程度很高,具备柔性化生产的空间,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除了效率与速度,宋志勇反复强调了品控的重要性。
“产能的爬坡,我们有着充分的准备和考虑,因为爬坡过程中,设备会有稳定性,程序也需要持续的优化。”宋志勇举例说,初期生产时,一天只能生产几十台车,当前的生产节奏大约是每天200台车,下一步单班能够实现每个班次500台车,而天津工厂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年产能30万辆,“明年的目标实际上还会高于30万辆”。
如果说,此前一汽-大众的SUV攻势仅仅是在战略阶段,外界的感受并不直观,而如今随着天津工厂的落成,以及随之带来的30万辆产能,外界才终于感知到一汽-大众这一波SUV攻势是有多么“可怕”。
“天津基地的这支队伍还很年轻,非常有冲劲儿。”宋志勇介绍说,天津基地并没有大规模使用一汽-大众原来的员工,而是补充了94%的新鲜血液,“经历了23个月建成投产这一成就的鼓励,整体的士气很足,对于未来天津基地的使命和目标也都非常明确。”宋志勇相信,这座天津工厂,无疑成为一汽-大众继续引领中国车市强有力的引擎。(搜狐汽车 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