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续航里程短、充电桩设施不完善是造成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般的主要原因,那在充电桩遍布且高补贴、不限行、无需摇号等多重福利下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却依然不高,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一疑问,记者采访了几位生活在北京的车主,得知了其中的“蹊跷”,原来“罪魁祸首”是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的缺失。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专属保险,新能源车的保险基本都是沿用传统燃油汽车的保险模式,这就让消费者面临很多尴尬和纠结。
纠结点一:多交钱少赔付
由于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直接采用的燃油车险自动报价系统,所以在计算新能源车保费时,都是参照官方指导价格,即补贴前价格,但理赔时却只能按照补贴后的实际购买金额进行赔付,这就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保费虚高,说白了就是:多交钱少赔付。
纠结点二:电池问题只能靠厂家质保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汽车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险种,若电池出现问题,只能通过厂家质保解决售后问题。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中,与动力电池相关的问题占比已达到40%-50%,这让消费者也捏一把冷汗。
纠结点三:购买无用险种
新能源车险套用传统燃油汽车险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像“机动车自燃损失险”“发动机涉水险”等,其实并不太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但车主不确定其必要性,在不置可否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就全部购买,造成了可能购买多余的险种。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承保量飙升,亟待专属保险出台。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新能源汽车承保车辆数达171.7万,同比增速为47.0%,保费规模为101.6亿,同比增速为50.4%。2013至2017年的年均承保车辆增速达78.6%,年均保费增速为72.0%。
在刚刚过去的七八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16家财产保险公司召开了商业车险示范条款研究工作组2018年度第一次例会,从例会上的工作纪要来看,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似乎已经呼之欲出。面对如此形势,媒体及业内人士纷纷预测,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专用险很有可能会在8月底正式问世,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任何消息。
据悉,示范条款将在车损险保险责任中,对电池的自燃、短路、碰撞损失等风险及其赔偿标准进行约定;在第三者责任险及车上人员责任险等险种中,对由电池、电机、充电设备等特殊部件发生自燃、爆炸等事故造成的对第三者及车上人员伤害的损失赔偿责任进行约定;同时,增加纯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损失及第三者责任等附加险种。此外,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条款将对电池风险及老化问题设计专门的条款。
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其专属保险的出台是众望所归,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红近日表示,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专属保险产品,有望在年内出台。这次是否能够“如约而至”,大家都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