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仪表上的续航里程超过100 km,但真正开起来才发现你需要小心翼翼,或者说北京实在是太大了。
北汽E150 EV是一款由汽油版车型衍生而来的电动车,但跟之诺1E不同,北汽E系列定位于低端家用车,所以在工艺和选材都属于够用就好,自然不会得到宝马i3那般宇宙飞船的内外设计或者之诺1E的高大上配置。外观延续北汽E系列两厢版造型,配置比较高,由于是用来给公众租用的车辆,所以使用时不会太在意,而保养也还需更细致,挡把头已经可以轻松的拽下来,这也就成了一天试驾中用来打发寂寞的“娱乐项目”。空间宽敞,能够应付一家三口的需求,织物座椅舒适度不错,坐姿属于偏高的设定。
对于电动车来说,最大的疑问也是日常驾驶会不会很麻烦。北汽E150 EV配备总共26.5 kWh的锂离子电池,最大功率45 kW,最大扭矩144 N·m,原来的挡把底座也换成了简单的R-N-D三个挡位。理论上的续航里程,官方给出的数据为160 km,而由于使用损耗,以及这辆车在租之前可能并没有一直进行充电,所以虽然显示满电量,但实际仪表盘显示的续航里程只有120 km。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工作人员解释说为了保护电池,另外也是为了不把车主在抛锚在路上,当剩余电量到达红线后,电脑会进行保护,车辆行驶速度会逐渐变慢,到最后10%左右的时候,只能以20 km/h左右的速度慢速行驶。
启动E150 EV跟普通车没有区别,钥匙拧到头就行了。从N挡到D挡只需要向下拉,而挂入倒挡有保护装置,需要向下按动挡把才可进入。电动机的输出特性使得最大扭矩在起步时就能够输出,所以北汽E150 EV低速时的动力很充足,这要比传统汽油发动机更好,不过电动机在高转速下的扭矩输出会逐渐降低,并且这款电动机的功率也有点小,速度达到60 km/h之后的再加速能力就显得很弱了。
从位于北京北四环外的Google大厦楼下取到租赁的北汽E150 EV,此时续航里程显示120 km,简单的取设备和拍摄工作结束后,显示依然剩余112 km。我仔细想了想回家和明天需要还车的实际路程,预计这剩余公里数还算是够用的,所以决定开回家而不是放到公司充电。9月份的北京是拥堵的,出门就看到环路已经成为停车场,地图的实时路况也是全部红色。以往我会开着车走高速避开拥堵,但今天不行,因为我只有这最后的112 km,根据大脑的计算,只是理论上够今明两天的路程,一旦我选择其他道路,增加的里程会让我半路没电抛锚。最终我只能选择硬着头皮走进车流,而为了省电,我关闭了空调,打开车窗尽量靠自然风,我同时关闭了音响,我觉得能多省一点是一点,这是我开车最狼狈的一次。
将思绪拉回到这辆小车上,由于我把所有用电的设备都关了,所以驾驶时就变得很无聊,好在9月的北京很干爽,我没有沦落到满头大汗的窘境。加速方面这辆车很容易跟上前车的脚步,因为大家速度都很慢,电动车平顺的输出是最大优势,而拥堵也让突然加速变为奢望,加上本身为了省电,我也不会去经常穿插并线,只是老老实实的开着。而制动方面,这款小车并不会有强烈的制动感受,虽然脚感偏软,感觉需要补一脚才能刹停,但平顺性跟普通轿车一样,要优于一部分电动车。天黑之前我回到了家,十分万幸,因为再晚点我可能还得被迫开灯,这太不划算,摸黑把车停好,结束了一天的电动车生活,而由于前一天的精打细算,第二天的里程就显得很充足,再离还车地点还有10 km左右的时候,我第一次开启了空调和音响,第一次尝试急加速。
最后还车时共行驶57.1 km,剩余里程还有56 km,电量消耗掉一半,看似很充裕,但实际上当达到红线后由于速度会受到限制,所以已经不能随心所欲驾驶,从电量估算来看,真正能自如驾驶的里程也就只剩下20 km左右了,再考虑到我这两天的节省方法,实际的行驶里程只能够满足每天家到公司再到家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