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选购“八大”陷阱

2010-06-30 11:56:03 服务 0 FavoriteLoading收藏

每年的3月份,有两件事情不得不关注,一是月初召开的“两会”,它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为新一年国家的发展定好基调。另外就是“3•15消费者权益日”,一般被称为“3•15”。本期“品牌二手车”栏目,将推出“3•15”特别专题,搜集并整理二手车消费者在购车当中有可能遭遇的“八大”陷阱,并见招拆招,为消费者轻松选购二手车提供参考。

陷阱之一  改装车辆

有些二手车辆可能会做过类似更换轮毂和轮胎、加装包围还有尾翼、赛车座椅以及动力系统等方面的改装,而这些自行改装车辆会造成与车辆出厂技术参数不符而导致无法过户。发动机和变速器等经过大改动的车辆存在安全隐患,且加装的配置不在原保险范围,买方必须找保险公司对加装的配置进行价值评估,然后额外上险。

陷阱之二  隐瞒实际里程数

篡改里程表里程数在二手车行业已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有圈内人士甚至夸张地说经二手车商销售的车几乎九成以上经过里程表调整。目前,有80%的二手车购买者买前对实际里程数并不知情,部分消费者购买后由于车辆磨损程度大大超出预期而感觉受骗,消费者最好根据使用年限和具体车况对车辆情况进行判断。

陷阱之三  车辆手续不全

一套正规的手续包括车辆登记证书、车辆行驶证(需在年检合格期内)、车辆购置附加费证明、车辆购买原始发票(或上一次过户发票)、车主身份证(单位提供法人代码证书)、车船使用税、商业保险、交强险、保养维修手册等,购车前要确保车辆手续齐全。除了查验手续,还应查看理赔记录,发生过理赔的车辆再次投保,价格会高于没有发生过理赔的车辆。

陷阱之四  以指导价为折旧标准

一些二手车经销商会以该车型的厂商指导价为折旧标准,其实厂商或者经销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会对部分车型让利销售。买二手车前应了解新车当前的实际市场价格及旧车折旧情况,折旧时应以市场价为基准。一般二手车一律按年折旧,哪怕几年间没有使用过也按同样的比例折旧。

陷阱之五  拖欠税费和违章记录未处理

有些二手车在交易之前可能会有拖欠税费以及违章未处理的情况。过户前要查询车辆是否拖欠车船使用税,如有欠税情况必须要求卖方缴纳后再进行交易。另外,一旦购买到交通违法记录未处理的二手车类车,消费者就要为前任车主的交通违法行为“负责”。

陷阱之六  交钱后不立即过户

有些二手车经销商在交割了所有手续后,会以身份证丢失等为由推托拒办过户,碰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可要小心了,说不定车辆早已被过户给其他人了,出现“一车两卖”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双方买卖车辆时自行签订协议。按照交通法,签订协议当天起以后的车辆所有事故责任,都将由买方承担,卖方“无连带责任”。

陷阱之七  事故车

消费者在选购二手车时,如果发现旧车重新喷漆,且前脸、尾部和A、B、C柱周围有修补的痕迹,那么该车极有可能发生过交通事故。许多事故车在修复后用肉眼根本判断不出来,购车时一定要对车辆外观内饰进行细致的检查。一般只要是在“4S”店做维修保养的车辆,在“4S”店都有记录,通过记录可以对该车是否发生过重大事故一目了然。

陷阱之八  来路不明的车辆

地摊式贩卖二手车是一种私下交易车辆的行为,最大的消费陷阱就是车辆的“来路不明”。由于手续不全,万一消费者购买到盗抢车等违法车辆,不但购车资金会全部损失,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在正规的二手车市场买车时,可从行驶证上看出车辆的性质,是运营车还是非运营车,还能了解车辆的启用年限和年检信息。而陌生人之间的二手车交易,车主提供的车辆信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对车辆的性质缺乏监管,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

其实,许多坠入二手车消费陷阱中的消费者可能是因为一时贪图便宜,但从结果来说却是得不偿失。如此多的购车陷阱是不是说明二手车就不值得购买呢?二手车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买到可靠的二手车,品牌二手车出现正好可以弥补国内二手车交易短板。品牌二手车由厂商牵头,采用品牌化运作方式,不但车辆来源容易保证,在车辆认证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在售后服务方面,品牌二手车强调品牌服务的一贯性,在乎对长期消费者品牌认知度的提升。有了品牌优势作为强大后盾,品牌二手车解决了二手车交易缺乏诚信的问题,即便是消费者遭遇消费陷阱,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我们强烈建议打算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不妨选择品牌二手车,请相信品牌的力量。

(志远)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

    *